English

从小“牛仔”到物理学家

2000-12-02 来源:生活时报 汪建成 朱幼文 我有话说

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北部的梅里曼城郊外的一个牧场上,马群在原野里奔跑着,一个10岁的男孩骑在马上高声吆喝着,驱赶着马群。男孩的脚刚能够得着马蹬,但马技娴熟,动作潇洒,俨然一个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小牛仔。这个男孩名叫瓦尔·洛格斯顿·菲齐。

菲齐的父亲是一位牧场主,经营着一个面积约1000公顷的牧场。这里到处都是砂土地,不适于种庄稼,而且经常刮风,播下的种子会连同翻耕过的土一起被风刮跑。幸好这里生长着茂密的青草,为牛、羊、马等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小菲齐的哥哥姐姐每天都骑着马翻山越岭到2公里以外的乡村小学去上学。在小菲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时,就经常坐在哥哥姐姐的马背后一起到学校去。哥哥姐姐上课时,他就在课堂外的草地上玩耍。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草丛里缩头缩脑的野兔,砂石中爬来爬去的小虫子,刚刚长出嫩绿色叶片的小草,都是他观察和嬉戏的对象。

后来一家人搬到40公里外一个叫作戈顿的小镇里居住,每当学校放假时,小菲齐还要和哥哥姐姐回到牧场去,帮着大人们做些农活。他很小就学会了骑马、放牧、套马,但更多的时候是干一些给牧畜烙印、割草、修理围栏、给机械加油这些琐碎的杂活。菲齐回想起这段生活时说:“有些人以为牧场的生活像西部电影中描写的那样浪漫,其实那是非常艰苦的。”

虽然牧场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使菲齐与大自然密切接触,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并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

在小菲齐该上学的时候,父亲在一次骑马时不幸摔伤致残,于是把家搬到镇上,父亲开始从事保险业,同时继续经营着牧场。

生活的环境改变了,小菲齐的兴趣逐渐发生了转移。他开始收集各种各样的旧收音机,把它们拆开后又重新组装起来。当他把一架只能吱吱啦啦发出杂音的破收音机修理组装后又能听到广播时,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杰作。小菲齐把家里的地下室当作了自己的车间和实验室,在这里他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和学习科学技术,并初次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他产生了数不清的疑问。

母亲虽当过教师,但也无法解答儿子越来越多的提问。于是母亲告诉儿子,书是知识的海洋,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戈顿镇虽小,但也有一个图书馆,小菲齐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很快,他就把这座规模不大的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科学方面的书刊都看完了。小菲齐还对人物传记方面的书感兴趣,特别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居里夫人传》这两本书,他反复看了许多遍,劳伦斯的冒险精神和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令他感动不已。正是从这时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当科学家的念头。直到他步入老年、成为著名科学家后,仍对这两本书记忆犹新。

在菲齐10岁那年,美国在芝加哥科学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大型的万国博览会。他的父母带着孩子们乘车上千公里去参观了这次博览会,小菲齐简直被科学博物馆中的各种展品迷住了。当时,电视刚刚实现实用化,还不普及,大多数美国人还没见过电视。而科学博物馆不仅在展厅里放映电视,而且还现场进行电视拍摄和实况转播的演示,观众可以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自己的镜头。这个新奇的玩意儿真令人大开眼界,电视跟前总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小菲齐也在其中久久不愿离去。吸引他的不仅是电视的画面,他更想了解电视的原理和构造,他瞪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并向讲解人员提问。科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这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小男孩也格外关照,电视摄像机给他拍摄了好长一阵,在电视屏幕上有他好几个特写镜头。这让小菲齐兴奋了好久,他后来在回忆童年时还念念不忘这件事:“那是我头一次上电视。”这次参观科学博物馆的经历,使他对科学的向往更加强烈了。

这一年的夏天还有一件事令菲齐难以忘怀。1934年正好是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北极的极光在太阳黑子的影响下会产生什么变化呢?当时普通公众刚刚了解太阳黑子现象不久,美国许多地区的天文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业余进行观测,一些天文台和大学的观测站也对天文爱好者开放。这时的菲齐经常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少年课外科技小组的活动,还曾在报刊和科普杂志上发表过几篇科普短文。他不仅以兴趣浓厚、爱看书、好提问、善于动脑、动手能力强,而受到老师和辅导员们的喜爱;并且由于他在同龄的孩子当中显得知识广泛、有主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成为了当地爱好科学的孩子们的“领袖人物”。这次在暑假里组织的观测北极光活动,自然也少不了这个小“科学迷”,他还担任了一家科学杂志组织的内布拉斯加州地区观测点的负责人。极光并不是天天都会出现的,但他不放过每一个观测机会。每当晴朗的夜晚,小菲齐就和孩子们来到一所大学楼顶的观测平台,拿着望远镜观测北方的夜空。遇到明显的极光现象时,他们还用照相机将绚丽的极光拍摄下来。从极光中体现出来的大自然的无穷奥妙和鬼斧神功,更令孩子们激动不已,成为他们长久议论的话题,激励着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上中学后,菲齐依然保持着对于科技制作的浓厚兴趣,他还设计和制作了一架照相机。镜头和快门是从一架旧照相机上拆下来的,机身和其它内部配件都是他自己设计和动手制作的。这架照相机虽然不如市场上出售的照相机美观、精细,但性能和拍摄效果还不错。菲齐曾用它拍摄了一组内布拉斯加州沙丘的照片,并写了一篇从科学角度介绍沙丘的文章,给一家科普杂志寄去。但他的投稿如石沉大海,许久都没有回音。当菲齐成为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之后,这家杂志不知怎么找到了那篇已在旧纸堆里沉睡40多年的稿件和照片,以“沙丘、沙山”为题发表了出来。这也算是菲齐科学经历中的一件趣闻笑谈。

当菲齐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后,对于科学的强烈爱好和向往,驱使他报考了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同时,他认为现代物理学必须以精确的数学计算为基础,所以他还认真地学习了有关的数学课程。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菲齐中断学业应征入伍。不久,美国军方代号为“曼哈顿计划”的研制原子弹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研究机构急需大量人手,从军队里抽调了大批具有一定物理学、化学基础的官兵,菲齐也在其中。他来到了美国国防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加物理学小组,从事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研制工作。在这期间,菲齐幸运地与费米、玻尔、查德威克、拉比等一批荣获过诺贝尔奖的世界一流物理学家共同工作,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不仅使菲齐在专业上获益匪浅,而且使他明确了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决心。在工作中,菲齐显示出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受到许多科学家的器重,认为他是一个颇堪造就、很有潜力的物理学人才,这为他日后的学习和研究铺平了道路。

战争结束后,菲齐回到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大学毕业后,菲齐又来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拉比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由此,菲齐正式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并在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